不断的学习带来深度的思考,问诊课堂教学,牢抓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渠道,实验初中一直走在路上。本周三,特聘请上海华师大杜军教授和洋思中学曹伟林校长来校上示范课。杜教授的《至爱亲情》超本阅读以独特的设计和更高的层次品读亲情之爱,提炼文本分析方式。整堂课老师通过层次分明的问题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精辟的点拔提炼画龙点睛。曹校长的《线段、射线、直线》则体现了理性的科学之美。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透彻理解数学概念,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语言如行云流水彰显厚实的教学功底,强大的调控课堂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教无痕,学有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也引起了老师们的强烈反响,有钦佩、有反思、有质疑,有来自职初教师的学习领悟,也有来自资深教师的咀嚼和品读。
《听课小记》—— 薛鸿究
今天,洋思中学的曹伟林校长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线段、射线、直线》。
上课前,曹校长用有趣的自我介绍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上课开始,投影上展示了同学们小学里学习的线段、射线、直线的内容,温故知新。接下来,同学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符号表示。第一部分,曹校长通过教师怎样走到讲台这一生活实例,引入了线段的概念,同学们通过选择最短路线,测量曲线、折线、线段长度归纳出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并进一步得到两点之间距离的定义。通过曹校长的点拨,大家明白了线段和距离之间的数形关系。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在曹校长问题的引导下,明确了线段的表示。这里,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数线段,老师用打比方的办法,让学生借助彼此握手这个情境,去理解如何数线段条数。第二部分,通过延长线段BA,同学们探究射线的作图及表示方法,曹校长引导学生们展开概念辨析,抓住了端点和方向两个要素。这里的探究活动是数射线条数。第三部分,再反向延长线段BA,在操作中,同学们总结得到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有了之前的铺垫,同学们能正确表示直线。最后,曹校长带领同学们回到生活实际,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这堂课让我很震撼:1.追求高效课堂,例题要精选训练点,课堂设计要有一条主线贯穿。数学活动设计得尽可能丰富,代数重在思考,几何需要同学们的测量、动手操作、经历过程,自己想、自己感受,生生互动,培养辩证思维。2.关注不举手、低头的学生,以最后一名学生为起点来设计问题,让差生说出想法才能暴露思维,而好学生可以帮助同学们找出问题症结。但题目设计要层层递进,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每一分钟都有事可做。
数学组杨勤燕组长说挑选的课题是数学组在教学中觉得有困难的章节,但没想到大师出手,在无痕的学习引导中就带着学生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
杜教授带来的超本阅读 ,有些类似于平时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和泛读,课堂中教师放手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教学方式也引起老师们的激烈探讨。
《练超本阅读 育超能学生》——由杜军校长的一堂课想到的
语文组 马士英
十二月十四日,我与语文组及其他学科的老师有幸聆听了“自分 合作”课堂的践行者和领军人杜军校长的一堂课。课后,大伙济济一堂,又一起评议了一番,杜校长还专门解释了部分教师的困惑。下面,我将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总结如下。
收获与借鉴
杜校长的课,从合作教学的模式看,堪称典范。每个环节目标明确,指令清晰,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度面广,人人是课堂的主人,个个是学习的主体。这点正是我,亦或是不少人以前在实践中所担心和欠缺的,这是我的一个收获。
其二,杜校长对文本的选择和处理,也是颇见功力的。在教材“至爱亲情”单元结束后,选择《父子情》《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作为超本阅读,内容相关,难易适当,足见是花了功夫的;而且在课堂处理教材时,能“抓大放小”,围绕“选取典型片段,表现中心立意”这个课堂主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对其它的知识能力的训练点略过。这也给我们很好的启发:课文真的只是一个例子,重要的是用课文教方法,而不是为了教课文而咀嚼课文。
其三,从无需讳言的应试而言,构建框架结构,是简单明了的方法,直观而有效。也值得我们尝试,模仿。
反思与实践
超文本阅读,其实和我们平时一直做的拓展阅读有相似之处。我觉得,关于语文能力的培养,阅读写作是最重要的两块。而它们其实是可以融为一体的。研读教材,使用教材,一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二,作为文质兼美的教材文本,一定也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和借鉴的最好的写作教材。基于此,作为教师,在选择教材外的材料时,必须有几个基本的考量:
针对性 要针对所学教材的训练点,及时、继续有针对性的加以拓展、超越;
延展性 我个人觉得,语文阅读的训练,不可能也不应该就是大量的简单的重复,没有一样的文章,当然也不会只是“量”的叠加。最好的训练,应该是犹如理科学习中的“变式”训练,从新的角度、略高的层次多加训练,学生自然能获得巩固和提高。
序列性 每次选择的超文本,可能是自成一类,但一学期、一学年,乃至初中三年,训练必须有序列,有层次,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我坚信,只要我们能以生为本,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有效训练,我们的孩子会不断汲取知识,丰富情感,提高素养,能自信面对考试的超能学生。
《听课反思》——王德文
昨天,聆听了杜军校长为我们上的超体阅读《父子情》——选取典型片段,表现中心立意一课,听完以后,反思如下:
一、字词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花了近三分制的时间进行词语的积累,只是孤立的让学生识记词语及意思,并相互检查,结果花了很多时间,效果不佳。因为对于初二的学生,更需要体会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词语。如“虽残破不堪,却是我的最珍贵的宝贝”中“残破不堪”一词,与其让学生花时间去背诵它的的意思,不如引导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与“最珍贵”形成反差,更好的体现了父子情这一中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词语,提成能力。
二、课堂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不是课堂的主持,更不是报幕员。要想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应更深入的钻研教材,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这样才能有效的主导课堂。《父子情》这篇文章并没有明确的中心句,但教师却让学生画出文章的中心句,导致了学生无所适从,当学生说出一句,并陈述理由(当然是错的),教师竟然默认是正确的,并未及时加以修正,一味迁就学生的答案,这样的的课堂,表面上看十分热闹,学生自主学习很积极,实际却是浪费的学生的时间。
三、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师应及时抓住,让它成为课堂的催化剂,推动学生的有效学习。在学生构建文章结构图时,第三小组的同学很好的发现了本文的中心是“父子情”,并围绕“父子情”完成结构图,上台展示的同学,对“选取典型片段,表现中心立意”结合结构图做了很好的阐述,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利用好这一动态生成的资源,就能够弥补之前画中心句的失误,并且更好的展开下面的教学活动,但可惜的是教师只是一个很好,就过去了,还是表现了教师对这篇文章缺乏深入的阅读,所以未能及时抓住。
总之,不管是怎样的新的名词,新的概念,都不能脱离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
实验初中一直致力于课堂研究,在这小小教室里,这短短几十分钟内,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去把握的细节,心中要有纵贯多年的教材研究,眼中要有个性差异的学习对象,教学是每一段精心设计的对话和互动,佛家有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做教育这一行正是一种人生的修行,为师者,只有不断用自省心去体会,用智慧心去学习,用道德心去测量,才能真正成为育人者。